水文文化

243个红手印,只为留下驻村工作队

发表时间:2023-06-19 16:38来源:长江委

近日,时值湖北省驻村工作队两年一次的轮换期,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接到了定点帮扶村——宜昌市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村的一封挽留信。信中,石柱村全体村民用质朴的语言,诚挚地表达了对长江委帮扶的深深谢意,对驻村工作队即将离开的浓浓不舍。挽留信的最后,243个村民代表的红手印,仿佛243颗滚烫的心,铺满了整整四页纸,只为挽留3名长江委驻村干部。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驱车前往石柱村,采访了当地村民、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和乡村企业家,试图从他们的讲述中找到答案。

用情感化 “刚开始不太信任,后来有事没事都喊他们。”

宜昌市秭归县石柱村,面积18.79平方公里,村辖8个村民小组、812户2113人,其中土家族1220人,是秭归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

进入村庄,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缓缓流淌,牛羊正在河边饮水,真是诗意般的栖居地。

“看不出来吧,这条河以前流的都是‘黄汤’!”村民李玉川告诉记者,这条河叫花桥河,就在一年多前,这条河水土流失严重,尤其夏季汛期的时候污泥浊水。“能让多年的浑水变清变美,多亏工作队帮了忙、用了力。”

从2021年起,工作队多次现场实地考察,召开技术审查会,督促项目审批立项,还请示协调水利部、湖北省水利厅落实了500万元资金,2022年开始实施花桥河生态护坡、水土保持、微景观治理等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综合治理。

不仅如此,以往河边没有任何遮挡,雨天路滑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进去,小孩子基本上不敢在河边走。现在河两边全都加上了好看的水泥雕花护栏;以往村里面没有路灯,也没有监控,晚上都不敢出来, 现在村口、村广场等地方,安装了路灯、监控,让村里人更有安全感……花桥河回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样子,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类似的变化还很多,而这些变化的原因,来自于两年前的一纸任命。

2021年,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安排,长江委继续负责帮扶湖北省秭归县,帮扶村调整为九畹溪镇石柱村。通过优中选优,长江委遴选出精兵强将,由长江委长江设计集团倪凯军担任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与政法局郑耀兵、陆管局吴伟共3位优秀干部一同入驻石柱村。

“刚开始我以为驻村工作队是搞形式主义,他们上门时,感觉不太信任。”提起这事,村干部马学忠有点不好意思,他说没想到工作队做事情总是冲锋在前、以身作则,真情实意地为村民解决难题。

马学忠扳着手指头,一件件讲述工作队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去年天气干旱的时候,眼见山上一些村民家没水了,工作队就跟村民一起抬水管、装水管,肩膀都磨肿了;

81岁的独居老人杜祖松家里的床板塌了,每天只能在家里的躺椅上睡觉,工作队就买了新床搬过去,临走时还帮老人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

村民李祥官家住的泥坯房,房龄近30年,四处漏雨,但却没达到危房改造的标准,工作队二话不说,架梯子,上房顶,换瓦片;

……

从怀疑到认可,从不理解到一心支持,工作队的真情实意,感动了石柱村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后来有事没事都喊他们。”

用心谋划 “从输血到造血,他们给村里面办事用了心。”

发展道理千万条,最为稳定是产业。在石柱村村委会的对面,有一家农产品加工厂,十分醒目,名叫秭大仓农业。

“轰隆隆,轰隆隆……”,记者走进去一看,加工菜籽油的烘干炉、压榨机、过滤机正在飞速运转,空气中弥漫着菜籽油的清香。厂区内,冷水米也正在加工包装,一旁的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说话条理清晰的郭飞,是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他说,石柱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特色不明显,工作队结合实际,用心进行了长远规划,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油菜、水稻轮种,高海拔地区种植蔬菜。同时,村里面修复灌溉水渠、推行“旱改水”,昔日零散的坡地、旱地,蜕变成了优质冷水稻丰收田。

沿着河边往山上走,有一片50亩的经果林,桃李正在培育中,“这里以前是荒废的,倪队长他们来了重新规划,又帮忙申请到了前期资金支持。”

郭飞算了一笔账,50亩地三年后挂果,按照目前市场采摘价6—8元,第一年挂果即可达到30万,丰收挂果高达90万的收益,“前景一片大好。”

行走在被大山包围的石柱村茶园,连绵起伏,风景如画。记者看到,村民正忙着采摘茶叶,采摘后送往河边的茶厂“圣天庄园”进行加工、包装。

“多亏了倪书记和工作队一直鼓励支持,庄园才有了如今的盈利局面。”向长双是圣天庄园市场主体负责人,打造了“圣天茶”“圣天米”等农副产品品牌。“工作队不仅给我们谋划产业升级,更给我们插上移动互联网的翅膀。”向长双说,工作队帮忙联系专家,给村民开展电商技能培训,现在直播是新风口,他以后打算直播卖货了,用好电商的“新锄头”。

“驻村”更要“驻心”,“输血”更要“造血”。2021年以来,工作队连年邀请长江委宣传出版中心、人才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等单位进村开展捐赠图书、人才培训、助学帮扶,提升乡村振兴的战斗力。

村庄靓了,产业搞上去了。2022年,石柱村获评“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宜昌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村”“清廉村居市级典型村”。

用力解困 “多年没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工作队解决掉了。”

石驻村的水源位于深山密林中,水源下渗严重,存在季节性缺水。

去年长江流域遭遇罕见干旱,缺水严重,工作队不仅亲力亲为运水送水,还十多次“上下跑”,寻求供水工程的经费支持。2022年,长江委买断向家湾水电站产权作为石柱村环形公路区域永久水源供水工程,增设3000米供水主管道,解决了石柱村村民的用水难题。

除了“用水难”,地势偏远的石柱村同样“看病难”。在了解村民的需求后,工作队驻村当即联系长江医院进村诊疗。不到两年时间,长江医院先后三次送医下乡到石柱村,共诊疗1400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100多个品种,深受村民欢迎,实现了家门口看病的期盼。

“工作队尽全力帮我们解决问题,而且特别的耐心,为了修路,上门七八次给我做工作。”村民高克华谈起了工作队帮村民家修路的事情。山上部分村民家门口的路要么杂草丛生,要么一下雨就是稀泥巴,工作队决定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开始我是不同意的,这么多年的烂泥路也没见人来修,我担心他们只是说说而已。”高克华说,2021年工作队上门了解情况后,不到半年时间,到他家的水泥路就修好了。

今年,高克华专心在家养猪,平整的水泥路到家,猪贩愿意去他家收猪了,再也不愁销路了,“多亏了倪队长和工作队的耐心和坚持。”

“我是不同意工作队走的,村里面要写挽留信,我立马就摁了手印了。”性格倔强耿直的高克华在听到记者采访意图后,语气有些激动地讲述了摁红手印的过程。

今年3月22日,倪凯军告诉村委会主任,自己和其他两位队员可能面临工作上的调整。消息迅速传开,顿时在村里面炸开了锅,有村民急得直跺脚。于是,村里有人提议大家一起签字、按手印,送到“上面”去。当晚,三位村民代表共同执笔完成了挽留信。

为了抢时间,3月24日,村民代表早上6时多就出发了,将挽留信送到了远在武汉的长江委乡村振兴办,“工作队来了快两年了,真心为我们村办实事,这样的好干部舍不得走。”这是石柱村民的共同心声。

6月底,工作队即将驻村期满,尽管工作队的三名队员不能继续驻村,但新一轮的工作队将会接上他们的工作。为确保新一轮工作队平稳过渡、有序衔接,让责任不懈,工作不断,真情不散,当前工作队与长江委新一轮工作队共同驻村半个月,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