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等 年

发表时间:2023-11-03 16:42来源:hhsww

作为一个北方人,一直以来,我对年有着独特的感受。年,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是一家人团聚的契机,是年轮增加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

我是在农村跑着长大的。在老家,过年有着诸多的习俗。“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沽酒,三十过年下”,老家的年下也就是年。在当时,家家户户也都像教徒一般遵守着祖宗留下的习俗,每天都按部就班的准备,在送走灶神爷之际,让灶神爷托好话,保一家老小平平安安,也会精心的折叠元宝,虔诚的上一炷香,也会架起火来烧大锅猪肉,用筷子做辅助工具蒸枣花。“小妮儿戴花,小小儿放炮”,小朋友也都会收到属于自己的礼物,母亲会扯上几尺布为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做一件新布衫。在除夕夜,八点钟,一家老小烤着火炉,全神贯注的盯着家里仅有的一台黑白电视机,磕着瓜子,吃着花生,时而吐槽节目,时而捧腹大笑,属于那个年代爽朗的笑声在村子里的夜空下显得格外响亮。央视春晚的零点倒计时,村口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都是我年少时最美好的记忆。

大年初一起五更,凌晨三四点钟,村里开始有陆陆续续的鞭炮声响起,家里的女主人为每一樽神点上蜡烛直到天亮。小孩们会穿上自己最得意的衣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跑去给爷爷奶奶磕头,既羞涩又忍不住欢天喜地的接过奶奶给的压岁钱。即便如此,父母也会在除夕夜提前给孩子们的衣兜里塞钱,因为老人们都说五更天不能空兜儿。村里的磕头队伍是五更天的一大景象,晚辈们成群结队走街串巷,父亲叫醒儿子,母亲喊上妯娌,大家打一路招呼唠一路嗑,热热闹闹挨家挨户给自家的每一个长辈磕头,老人也提前准备好瓜子糖果和热茶招待前来磕头的小辈们,不用磕头的小姑娘们也会早起打开电视机兴致勃勃的看春晚的重播。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放烟花,打牌,喝酒,每一个活动都构成了我记忆中的年,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子孙满堂。

人总是经历了什么,就忘记了自己之前的模样。

随着家境的殷实,生活开始一步步有了改善,从土房搬进了砖房,从砖房搬到了楼房。如今,十几的大肚子黑白彩电也早已下岗,取而代之的是一代代的高清液晶电视的更新换代。祈求保佑老小平安的灶神爷也不知被请到了何方,家里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像破四旧一般彻底。因为平时卫生的保持,房子也不用一年扫一次,扫房子大可免除;蒸枣花这一道繁琐的工序也被人为省略了,而是随便去馍坊买一些现成的枣花拿来心理慰藉。唯一保存尚好的就是贴春联,作为每年家里贴春联承包者的孩子们,这也是为数不多的最快乐的时光。除夕之夜,亲戚朋友之间通过微信短信之间互道平安喜乐,群里祝福的语音不断,每个人守着自己的新年小世界,抢着来自他人的恭喜发财红包,冲着远方的人说上一声新年好,忽略了高清液晶电视机里的小品演员自说自唱。零点一过,只听见零零落落的鞭炮声大义凛然的在夜空里响了一下,之后便是更寂静的夜色。热闹过后,众人便合眼休憩。

早上五六点钟,小孩子们还在梦里熟睡,年轻人开始陆陆续续的从被窝里爬出来,大街小巷稀稀拉拉的人群相互穿梭,来到长辈家磕头,长辈拿出准备了好几个小时的糖果花生热茶招待,成年人磕头过后也很快回到了自己家里暖气的旁边,放弃了在街头与众多乡里乡亲街里街坊烤火的活动。

曾经,陪伴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带给我们数不胜数的欢乐、怀念和期待。如今时代进步,她仿佛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步履蹒跚,垂垂老矣。我们享受着这个年纪奔跑的感觉,却忘记了陪伴我们长大我们身后的她。我们也曾抱怨,抱怨年已经变得没有意思,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抱怨林立的楼宇之间看不到人情冷暖,抱怨没有年味。回过头仔细想想,其实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把年味弄丢了。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身为一个年轻人,我背负着年轻人身上绝大部分特点,冲动,执拗,倔强,不甘。在这个年龄,我所能理解的信仰是善良、是传承,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不愿,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网络拉近了彼此,而我们却又在内心筑起一道道藩篱。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信义之乡,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我不忍心看你离我而去。请等一等,等一等一路陪伴我们的传统文化,执手约定,从一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