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桥•乡•情

发表时间:2023-10-23 16:27作者:赵何冰来源:黄河水文网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在农历二月初二那一天,全国各地度过“龙抬头”的传统习俗各有不同:理发、踏青、吃美食、回娘家……在我的老家,还有“过罢二月二,才算过完年”的说法。

我的老家,位于黄河北岸,邙山脚下。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在老家度过,老家的“年”,亲切、温暖、有味道:除夕放鞭炮、吃饺子,初一走亲戚、送祝福,初二回姥姥家,看老人,初三之后逛夜市、游庙会……这么多年来,每当回老家,我常常眺望滚滚黄河,仰望巍巍邙山,村庄、房屋、田野、水渠、岸柳相映成趣,清晨中的鸣鸡,黄昏里的吠犬,林间群飞的归鸟,河边漫步的羊群,绘成了老家独有的一幅风景画,装饰着我空旷的脑际,也填满我痴醉的内心。

从郑州到老家将近四十公里,有两座与我息息相关的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和武惠浮桥。两座桥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但都不约而同的缝合了村庄与山峰的空隙,拉近了母亲河与百姓的距离。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位于107国道之上,南起郑州市花园口,北抵新乡市平原新区,是连接郑州与新乡的重要枢纽,也是河南省内跨越黄河的重要快速通道。大桥的建成,对黄河两岸的工农业的发展、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整体观望黄河公路大桥,桥身直跨黄河,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两侧长长的栏杆上,交通标志一目了然,机动车道上各种监控与照明设施井然有序。大桥就犹如一条巨龙卧在黄河之上,巨大的桥墩似一只只龙爪,深深地插入急流之中,稳稳地将自己的身子托起。器宇轩昂,似一座蕴含历史的丰碑;雄伟壮丽,似一幅展望未来的画卷。

在阳光的照射下,黄河水浮光耀眼,气象万千,行驶在大桥上,黄河桥两岸花园口水文站的美景尽收眼底:河水滚滚拍打河床,河滩向远处蔓延伸展,岸上成片的绿树包裹着站院的白色办公楼,在桥上眺望也是如此醒目。近河岸边,能看到骑马场的马匹驮着游客飞奔在马场内,河边的游船上,吃鱼钓鱼的人群也不在少数,热闹无比,而一艘艘冲锋舟畅游在黄河上,水花四溅,看起来惊险刺激。继续行驶在大桥上,花园口水文站在身后渐渐消失,桥两边就只看得见茫茫黄河水,水天一线,一望无际,仅一轮红日当空。忽然由动变静,心情又变得安详宁静,沉浸其中,生怕过了桥,欣赏不到这景。

这桥、这河、这景,真切让我感受到了交通设施与黄河的高度和谐,黄河公路大桥牵手母亲河的美好画面,如同一首永恒的歌曲,在黄河上空绵延不绝,不断回响。

武惠浮桥

老家村南边的“武惠浮桥”,北岸连接武陟县詹店镇,南岸与郑州市邙山黄河风景区相接,卧跨黄河两岸,是两岸通行的辅助用桥。浮桥一般建设在黄河上正式大桥难以覆盖到的区域,在浮桥建成之前,老家的村民过黄河需绕道通过黄河大桥,距离较远,很不方便,而浮桥的建成大大缩短了郑焦两市的路程,减少了通行费,真正做到了“开车省油钱、步行省鞋钱”。

漂浮在黄河里的一排排巨型铁舟上面,铺设着厚重的大块钢板,铁舟和钢板靠巨大的钢钉紧紧相连,桥下没有桥墩,桥上安装了路灯,走在上面,很难感觉到它和真正的跨河大桥有什么区别。在黄河汛期到来时,将连接浮桥承重舟和桥面钢板的主钢钉拔掉,浮桥便可以分为两段,以保证河水的顺利通过,待汛期过后再将两端连接,浮桥便又重新投入使用,一般不会影响到河道行洪——这就是武惠浮桥的设计,具有水涨船高的优势,精妙又便利。

浮桥两端的风景也很是值得一提:成堆的沙土组成小山坡,成群的绿树围成小岛屿,将浮桥包围其中,每到周末,都能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开车前来游玩,放眼望去,桥上、河边摩肩接踵:孩子们在河岸上放风筝,花花绿绿的风筝点缀着天空,随风舞动;有备而来的一家人,带着捞鱼工具来河边,常常收获颇丰,满载而归;还有很多人攒动在当地特色的小吃摊前:鸡蛋饼、炸丸子、羊肉汤等等,挤挤攘攘,香味四溢……旅游机构还利用浮桥,串连了周边的邙山、嵩山、云台山及黄河风景区,打造了新的旅游路线,在当地也是十分受欢迎。

这桥、这河、这景,是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得益于母亲河为人们创造的良好条件,不仅哺育了一方百姓,滋润了一方水土,更成就了一方景象。

这次回家过年,是我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的第一年,从少不经事的孩童时期到如今经历了成长历练,以思想的转变看老家,越发感受的到这里与时俱进的发展:村里大街小巷几乎都铺设成了水泥路,许多家都安装了无线网,盖起了二层小洋房,开上了小轿车,村民脸上挂着都是暖心的笑容;白天走家串户,张灯结彩,夜晚歌声阵阵,村里充斥的都是喜悦的味道。走完了亲戚,大家不再拘泥于村落,而是更多的“走出去”:到黄河边走走,过桥去景区转转,或利用春节时间去郑州,感受一把城市的“年味”。

据传说,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渐渐多了起来,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着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家乡的两座桥,架在黄河之上,更架在百姓心间。缩短的不只是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更连接了百姓的心田。

这桥、这河、这景,伴着的是东流入海的黄河水与盛世百姓的欢笑,裹着的是浓浓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