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倾听“青”声 共话未来|守护黄河千年文化根脉 谱写大河时代新华章

发表时间:2023-09-27 15:09来源:黄河水文网

万流同归   华夏之魂

  展华夏江山图,于高山之巅,见大河奔涌。昆仑山下,清流宛转,经黄土高原,咆哮万里卷黄沙,掀万丈狂澜。横劈中原大地,南北两面,华夏文明应运而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此发源。黄河沿岸厚重的历史遗迹,无不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作为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故事流传久远。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至今仍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1/3左右。

  黄河流域不但诞生了最早的农耕文明,也兴起了最早的商业活动。闻名天下的晋商写就了黄河商业文化的千古传奇,实现了从农业到商业的转型,也对我们今天促进产业转型、实现产业高水平崛起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转型自信。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近代又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见证了延安、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对中国革命起到了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船观澜   劈波斩浪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借其磅礴的气势塑造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炎黄子孙世代依附黄河,也守护黄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作为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始祖大禹,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黄河治理文化,凿龙门、疏水道、兴灌溉,消除洪灾,改堵为疏,理通水脉,依水道之理而行治理之工,造福万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错误的行为。

锐意进取   踔厉奋发

  作为参与治黄工作的青年建设者,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干在当下。

  水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要适度超前发展,在水文情报预报工作中,青年职工应走在前沿,努力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和使用现代化技术及新仪器新设备,以最快速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需求变化,投身于水文事业现代化的建设中去,加快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与时代同步的先进技术及信息化手段,为推进黄河上游国家水文站网完善,进一步延长洪水预见期、提高精准度,实现以无人值守为主体的“天空地”一体化自动监测模式做好准备,更好地实现“数字水文”“智慧水文”,为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决策做好服务支撑。

奋勇当先   不负韶华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如今,我们成为了时代的主角,时代呼唤着我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们搭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我们要勇敢背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传承“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青春须早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相信,推进新阶段黄河上游水文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上定会留下我们青春浓墨重彩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