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在平凡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发表时间:2023-08-01 16:41作者:张甜甜来源:黄河水文网

蜿蜒的黄河水源远流长,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滋养了神州大地的黎民百姓,她将自己的身躯和血液毫无保留的分享给黄河流域的亿万炎黄子孙,在她众多的儿女中,总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陪伴着母亲河从豆蔻年华的少女蜕变为雍容华贵的贵妇再到如今步入不惑之年的慈母,在时光的交替更错中他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一直矢志不渝地守卫在母亲的身旁,一代又一代传承黄河精神,而在这个队伍中,有这么一个人,他一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奉献,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报答给了黄河母亲。

出生于1962年的王德晗,成长在水文世家,受其父亲的影响,他在十八岁成人之际,毅然决然投身于黄河水文事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他刻苦学习、虚心求教,认真钻研水文勘测知识,积极实践锻炼,多次获得了上级表彰,先后被评为优秀干部、先进生产者等。在这段岁月如歌的日子里,王德晗从当初少不经事的年轻小伙子,成长为一位老成练达的水文能手。无论是初到杨家坪水文站的兴奋和好奇,还是在唐乃亥水文站的孤独、寂寥,或者是如今的武山水文站获得奖励时的感动与自豪,都已经成为王德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2年7月23日下午,王德晗来到武山水文站担任站长职务,新上任的第一天就迎来了挑战。持续的疾风骤雨使河道暴涨到三百多个流量,肆虐的洪水竟将8支水尺冲毁,这给连续性观测水位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必须马上把新的水尺竖立起来。然而竖立新的水尺别无他招,只能全凭人力从水中硬生生地将水尺打夯进去,可是在这一河段内,河底多为卵石,必须抡起重10余磅的锤头从水尺的顶端往下砸,实在砸不下去,沿断面换个位置接着砸。可由于洪水流速快,人在水中根本站不住,不仅打不好水尺,还容易被洪水卷走,甚至造成安全事故。紧要关头,王德晗和同事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让人站到停在操作断面之上的吊箱中来打水尺。这一来,虽然安全系数加大了,但吊箱本身是晃动的,距离河面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打好一个水尺也十分困难,更郁闷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成的水尺,吃顿饭的功夫再来,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和洪水打着游击,一根毁了再打新的,“铁打的断面流水的尺”,王德晗和同事们连续奋战了几个小时后洪水终于被控制。每每站上有新的年轻职工来就职,王德晗都会给他们讲起这件事,叮嘱他们一定要注重工作里的任何一个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王德晗不仅在业务工作上游刃有余,更是一个充满责任心的人。常年的工作职能,使他每天早早起床,检查各种仪器设备,把院落打理得井井有条,即使轮不到自己发报,他也会仔细的审核报文,确保正确无误。虽然学历不高,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懈怠过。先是在黄河水利职工技术学校进修,后又多次参加水文技能大赛,还被评为了高级技师。

为了让站上新来的大学生和年轻人更好更快地成长,王德晗特意在站上开辟了学习园地,每周都会给他们传授水文知识,带领他们实践锻炼,希望他们能将掌握的先进科技知识与水文事业相结合,真正地为黄河水文事业贡献力量。他还和大家一起学习先进共产党员的优秀事迹,相关法规和党章,王德晗虽然不是一个党员,却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不能左右别人的思想,却希望自己可以带动大家。

王德晗对水文工作的热爱使他娶了一位同样从事水文工作的妻子,两个人互相鼓励搀扶,俨然一对恩爱的黄河伉俪。工作分配的原因让两人聚少离多,可他们却能互相理解,从来没有抱怨。王德晗的父亲是一名老退休水文职工,如今也已是耄耋之年,突来的中风让老人家不能行走,只能在轮椅上度日,王德晗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就将老人接在身边。每逢天气好的时候,王德晗会推他去附近的公园晒太阳,老人家心情好的时候就会满眼自豪地拉着儿子讲自己当年的抗洪往事,反复嘱托儿子要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老人年纪大了脾气也古怪,往往没说几句就会变脸,可是王德晗丝毫不在意,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能陪父亲在阳光下散步应该很幸福吧。

就是这样一个奋学上进,低调内敛,诚挚朴实,对同事负责,对家庭关怀,热爱水文事业像爱家人一般的王德晗,他以守卫黄河为使命,以保卫百姓安危为己任,以发扬黄河精神为传承,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做着最不平凡的事。他是黄河水文职工的缩影,是黄河水文精神的体现,无数个像王德晗这样的平凡水文职工,以弯腰的姿势诠释勤奋的美,于寒风冷雨里固守坚韧的根,以炙热的目光和粗糙的大手,抚平伏汛的浪,凿开凌汛的冰,守护幸福和安详于每个黎明与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