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心系“江湖”行愈笃  ——记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朱玲玲

发表时间:2023-06-28 16:05作者:杨杰来源:中国水利报

“江湖”是什么?对于潜心长江河道变迁研究的水利人来说,“江”是长江,“湖”是与长江相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

工作整整10年,泥沙、河道、水库这些与“江湖”密切相关的字眼,不仅记录在朱玲玲的笔记本上,更镌刻在她保护治理江河的初心上。

了然于心

朱玲玲的专业是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生阶段一直进行长江航道整治方面的学习,那时候,她熟知长江中游900多公里河道的演变特征,哪里有滩、哪里有槽、哪里过船有困难都印在脑海里。如今,已是长江委水文局长江水文技术研究中心(长江河道崩岸监测预警中心)第一研究室(监测预警室)主任的她,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仍是实验室承担项目最多纪录保持者。“因为我身在‘江湖’,所以心系‘江湖’。”朱玲玲十分自豪她与“江湖”的缘分。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平原型河流,丰沛的水沙和特殊的地域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河道形态,弯曲、分汊、顺直,均是它的模样。然而当水沙或其他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不同的河道形态会相互转化,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峡及上游大型水库群蓄水后,拦截了流域的主要泥沙,“清水下泄”后,河道冲刷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朱玲玲犹如一位“侦察兵”,通过大量观测数据的对比和实地查勘,揭示了分汊河道“短支汊冲刷”、弯道“凸冲凹淤”等一个又一个河道演变“秘密”。为解决长江中游的通航瓶颈问题,她开创性地给出了长江中下游切滩、浅滩碍航与不碍航所需要满足的临界水沙条件,科学评估了长江中下游浅滩碍航的程度和发展趋势,提出了数学模型和河工模型中关于水沙边界和河床边界的概化原则,并广泛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黄金水道”建设。


防微杜渐

在三峡工程众多技术论证专题中,库尾泥沙淤积问题占据了较重笔墨。由于三峡水库的库尾位于坐拥“两江四岸”的美丽山城重庆,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而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泥沙含量较高的支流之一,三峡水库蓄水175米后,受水库回水的影响,库尾重庆江段从“河”变“库”,上游汇入的泥沙走到这里,便开始慢慢地停下脚步、沉积下来,一旦泥沙发生累计性淤积,河床抬高,将影响两岸城市的防洪安全。

为了避免泥沙淤积发生“翘尾巴”现象,朱玲玲和团队通过大量的资料研究和精准的数值模拟技术,抽丝剥茧,给水流和泥沙进行“深度体检”,提出了多项推动泥沙下行的“健康指标”,有效拉动了库尾的泥沙,减轻了库尾的淤积。她提出的库尾河段走沙调度控制指标,成功应用于2012、2013、2015和2019年汛前消落期的减淤调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减淤效果,填补了大型河道型水库库区支流河口拦门沙形成风险认识的空白,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就算以发展眼光看待、用专业知识解析,山川河岳的变迁好像也仅能窥得一二。”朱玲玲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和奇幻奥妙,也感叹世间变换莫测,但更为自己能参与到改造江河湖海的巨大工程中而感到自豪。


不忘初心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朱玲玲听着这首歌长大,她喜欢生她养她的那个小山村。“山里人喜欢赶早,早起早睡抢种抢收,孩子们多数是放养的。”成长环境也造就了朱玲玲干练果敢的工作作风。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她始终要求自己持续保持高效。面对新项目,她首先进行资料查阅,充分了解项目进度,深挖创新潜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朱玲玲犹如一台开足了马力的发动机,向前永不停歇。

前行的旅途中,朱玲玲最大的收获就是相关研究转化成为助力水文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动力。围绕河流水沙输移规律、河床演变与规划治理、河道数值模拟、通江湖泊演变与保护及梯级水库调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朱玲玲先后承担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余项,先后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多个奖项。

朱玲玲常说自己是幸运的“80后”,幸运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幸运见证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幸运身在“江湖”,心系“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