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文物中的淮河故事

发表时间:2023-06-16 16:03来源:水利新语

图片

1953年三河闸竣工放水 三河闸展示馆藏


为治理淮河,千古以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曾经付出艰苦的努力。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修浚淮河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


1950年,在新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为淮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多年以来,治理淮河留下了诸多见证历史的文物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纪念和缅怀。




洪泽湖边是家乡


“我就住在三河闸边上,大半辈子守着淮河、守着洪泽湖、守着三河闸,几乎每天都会去周桥大塘遗址、信坝遗址走一走,竭尽全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觉得,虽然责任重大、工作繁忙,但非常充实、非常开心。”洪泽湖管理处主任郭明珠如数家珍地说。


今年,这位工作了42年的“老水利”就要光荣退休了,但他并没有懈怠,在坚守工作的每一天里,他都平均步行超过一万,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效率。


“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捍淮堰,位于洪泽湖东岸,北起淮阴码头镇,南至盱眙县张大庄,全长67.25千米。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洪泽湖大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高家堰、周桥大塘、道光信坝、清口枢纽等均是展示点。”郭明珠介绍说,谈起申遗的经历,满满的自豪感写在他的脸上。


说到淮河,不能不提洪泽湖,其中,重要的古迹之一,就是洪泽湖大堤。其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史称“捍淮堰”。唐时增筑,在今周桥一带。宋、元时,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与安全,在现洪泽湖区的淮河东岸先后开凿了洪泽河和龟山运河,在白水塘置洪泽屯田万户府,屯田353万亩。1194年,黄河决堤夺淮,此后数百年,黄淮合流,水位抬高,将富陵湖、破釜涧等大小湖沼、洼地连成一片,洪泽湖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至8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悬湖”。


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在武墩至西顺河之间兴工修堤,在捍淮堰基础上大修高家堰。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水方略,实施“大筑高家堰”工程,主要内容为加高和延长大堤,堵塞沿堤决口。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起,潘季驯将土堰迎水坡改筑石工墙,并加高加固,向南延伸25千米到越城、周桥一带,此时大堤总长达42千米。清代,河道总督靳辅延续明代的治水方略,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大堤从周桥延伸到蒋坝,并迎水面砌石墙护岸,以抵御风浪冲击。到清代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202年,筑堤67.25千米,其中垒砌石工墙60.1千米。


目前,作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洪泽湖大堤碑园里,依然存有清代乾隆年间的智坝记事碑、清代嘉庆年间的礼坝补建石工碑、1966年洪泽湖大堤加固时被发现的“湖平工稳”“普颂安澜”“风恬浪静”石刻碑以及“永保群众利益碑”等珍贵石刻和历史文物。


除了古堰,还有周桥大塘。周桥大塘是周桥决口遗址段,位于洪泽湖大堤里程桩号45k+300处,是历史险工段之一。


周桥大塘形成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农历十一月十二午后。当时,由于西风骤起,骇浪如山,天气凛冽严寒,浪之所经,旋时冻结,结冰冷涨使百里长堤在此处决口,洪水直落堤东,冲成近27米深的大塘。后来,虽然修复了大堤,但大塘和洪泽湖仍互相渗透。为防止大塘渗透漫延,危及洪泽湖大堤的安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由林则徐率民工沿大塘周边修筑长750米,顶宽33米的内堤,将大塘围住,工程历经6年竣工。


为进一步排除大塘对洪泽湖大堤安全的危害,1976年至1979年,经三个冬春的人工回填,从塘底高程-16米填至高程8至10米。今在此遗迹,依然可以看到周桥大塘原貌。当往来游客看到高达9米21层石工墙时,无不为古代石工精湛的技术而惊叹。


更值得一提的是,洪泽湖大堤1800多年历史上,还有至少26座减水闸坝的坝址,目前信坝、智坝、林家西坝三个石滚坝遗址保存较为完好,同时仁字河、义字河、礼字河、蒋家闸河遗址也保存较为完好。

除了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工作,郭明珠更重要的工作在三河闸,这也是他最为重要的日常工作。


三河闸工程,建于原清代洪泽湖大堤减水坝之一礼河坝旧址的东侧。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礼字坝已然毁于洪水。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治理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多次亲自召开治淮工作会议,确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1952年10月,三河闸工程动工兴建,1953年7月建成放水,成为淮河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门,是淮河流域性防汛抗旱骨干工程。


当年参与三河闸工程建设的老人蒋仲文已经103岁高龄。在他的回忆里还深深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新中国调集全国资源,兴建三河闸,整个工程造价2608万元,共完成土方939.5万立方米,混凝土5.15万立方米。1953年7月26日,三河闸举行放水典礼,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等为大闸建成剪彩。




修建三河闸,

新中国调集了多少力量呢?


一本出版于1954年的《三河闸通讯报告集》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建筑三河闸工程的30万吨器材,来自8个省份和好多大城市,最远的来自7000里外的内蒙古。蒙古族兄弟为了支援这个伟大工程,爬上终年积雪的深山,把巨大的松树砍伐下来。采石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峭壁,炸开山头,再把它打成合乎规格的石块运到山下。运输器材和物资的交通工具,有现代化的火车、汽车、轮船和一万多条来自浙江、山东、安徽、上海、苏南和苏北的帆船、木船。”


三河闸建设全程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上马三河闸工程,为的是解决淮河水患,以及保障里下河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人民的生命安全。其中故事,可歌可泣,不胜枚举。


三河闸建成以来经历过4次加固改造。1968年至1970年为提高防洪标准进行了加固,闸墩接长,增建新工作桥、检修门槽及浮箱式检修门,加厚消力池底板,加固闸门等。1976年至1978年进行了抗震加固,对排架、门墩进行抗震加固,公路桥加横向夹板。1992年至1994年进行除险加固,更新钢闸门、加厚消力池、加宽公路桥、处理工作桥裂缝等。2012年至2015年更新改造启闭机系统及部分电气设施,拆建工作桥、启闭机房及桥头堡,排架绑宽,升级改造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和视频系统等。


在整理有关三河闸工程相关文史资料的过程中,郭明珠还发现了一段珍贵的视频资料。这段8分钟的视频,记录了三河闸工程建设期间的真实面貌。视频里,记录的是建设者们不舍昼夜的赶工建设,是排除万难的建设精神,感天动地的热烈气氛诉说着过往,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图片

三河闸今貌 王进东 摄


三河闸工程的建成,极大地减轻了淮河下游的防洪压力,保证苏北里下河地区不再受到淮河洪水灾害之苦。建成以来,成功抗御了1954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的大洪水,充分发挥了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效益。为保证里下河地区3000万亩农田和26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河闸景区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5年6月,三河闸管理所获得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荣誉称号。2017年被评为“江苏最美水地标”,2019年被评为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特殊的“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


淮安水利枢纽位于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建有水(涵)闸、泵站、船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近30座,枢纽核心区工程密度世界罕见,其中,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水上立交规模居亚洲之最,淮安抽水二站立式轴流泵转轮直径为全国之最。


站在淮安水利枢纽之上,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副主任董兆华充满自豪地表示:“淮安水利枢纽水系复杂、工程林立、功能多样、效益显著,堪称水利工程实景博物馆。”其兼具泄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长江之水经大运河实现南水北调,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泄入海,白马湖、宝应湖地区涝水经淮安站抽排入灌溉总渠,洪泽湖水源保障渠北地区灌溉和大运河航运,江河湖海在这里互联互通、互济互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其中,苏北灌溉总渠于1951年11月全面开工,1952年4月底建成,工程西起洪泽湖畔高良涧闸,东至黄海之滨扁担港,全长168公里,设计行洪能力80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360万亩。苏北灌溉总渠建成以来,累计引排水4800亿立方米。

图片

2010-24《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 2010年发行


同时,入选“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票面图案的“淮河入海水道”于1998年10月动工兴建,2003年6月底完工具备行洪条件,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紧靠苏北灌溉总渠北侧,成两河三堤,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2.3公里,充分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


1953年5月,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成立;2001年11月,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管理处成立,与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合署办公。


据董兆华介绍,目前,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是淮河入海水道的第二级枢纽控制工程,建成于2003年6月,主要作用是保证淮河入海水道行洪和大运河通航互不影响,是亚洲最大的水立交工程。工程采用“上槽下洞”型式。上槽为长125.7米,宽80米的京杭运河二级航道,下洞为15孔(6.8米×8米)的入海水道泄水涵洞,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将在现状地涵北侧扩建,仍采用“上槽下洞”型式。新增30孔地涵、行洪流量增加至7000立方米每秒,上部槽长251米,槽宽90米。


现在,淮安水利枢纽安澜塔与淮安区镇淮楼遥相呼应,巍巍壮观,是千里淮河和千年运河的地标性建筑。2003年基本建成以来,先后获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工程图片入选“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工程获评“江苏最美水地标”“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给淮北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图片

治淮纪念章


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立在了二河闸。江苏省淮沭新河管理处副主任肖怀前介绍说,“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工程的骨干工程二河闸,是淮河洪水泄入淮河入海水道和分淮入沂的总口门,位于淮安市洪泽区东北约7公里处。


建成于1958年6月的二河闸,是淮河下游洪水分泄新沂河及淮河入海水道的关键性工程,也是淮水北调的渠首工程,并兼有引沂济淮任务,建成以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河闸具有防洪、灌溉、调水等功能,共35孔,每孔净宽10米,闸总宽计401.8米。二河闸供给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四市103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和工业、生活用水。


“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工程是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之一。其中,“分淮入沂”工程由二河、淮沭河两段组成,南起洪泽湖,北至新沂河交汇口,全长97.6公里,“淮水北调”工程则在以上河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段沭新河,全长173公里。


“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工程,是江苏省治理淮河工程从单一治理走向综合开发利用的标志,也是江苏省最早的跨流域调水综合利用工程。“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工程于1957年12月开工,到1981年基本完成。1991-1997年,将块石护坡等尾工全部完成,前后历经40年。


据肖怀前介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规划在现状二河闸的左侧新建18孔的二河越闸,届时二河闸总设计行洪流量达到10000立方米每秒,将会给淮北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


“分淮入沂·淮水北调”工程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分泄淮河洪水并多次为战胜淮北干旱作出重要贡献,每年向淮北地区输送工农业及生活生态用水近百亿立方米。




“生态环境美如卷”


南四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由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微山湖等4个湖泊组成,南北狭长125公里,流域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从南四湖全境穿行而过。


图片

特5《伟大的祖国-建设(第二组)》特种邮票 1952年发行 全套4枚 此为其中一枚 票面图案为“淮河水闸”设计者:孙传哲


入选“新中国治淮60周年纪念邮票”票面图案的南四湖,是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两座大型中央直管湖泊之一,是淮河流域北部的重要水源地,具有调节洪水、蓄水灌溉、航运交通、改善生态等多种功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通道,也是苏鲁两省水旱灾害防御的重要屏障,在维护南水北调水源生命线,保障沿岸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水文局副局长胡文才介绍,二级坝水利枢纽位于南四湖中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横跨南四湖,将南四湖分为上、下级湖,是蓄水灌溉、防洪排涝、工业供水、水陆交通、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


为促进地区安定团结和生产发展,1981年10月,国务院批转水利部《关于对南四湖和沂沭河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的请示》,设立了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统一管理以来,南四湖地区的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1983年6月,根据国务院对南四湖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指示,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成建制的接管了二级坝水利枢纽。


二级坝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孜孜不倦地发挥着她的作用,蓄水灌溉济良田,防洪排涝助安澜,工业供水促经济,水陆交通齐发展,水产养殖富人民。目前,南四湖上下级湖水质稳定,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如今的南四湖生态环境美如卷。




“展现治水兴水的

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


图片

江苏省导沂整沭工程委员会纪念章


1948年9月,中共华东局批准山东省导沭工程实施方案,并组成山东省沂、沭河流域水利工程总队,江国栋任总队长。同年10月成立测量队,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进行河道测量工作。1949年4月21日,导沭工程开工。


1949年11月22日,苏北区党委、苏北行政公署及苏北军区联合决定成立导沂司令部、政治部,任命李广仁为司令员兼政委。同年11月25日,沂河整沭第一期工程开工,该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苏北地区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其与山东省导沭整沂工程相配合,成为沂沭泗河全面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952年3月1日,苏北导沂司令部改名为导沂整沭委员会,李广仁为主任。1953年12月3日该委员会撤销。这枚纪念章,就记录了这一珍贵的历史往事。


山东的“导沭整沂”及苏北行署(江苏)的“导沂整沭”工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洪工程,为以后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规划奠定了基础。


在《淮阴文史资料》第10辑中,徐州市人民政府原顾问李清溪曾这样回忆:1949年9月初的一天,上海天气特别燥热,我和公勤员吴汉兴乘沪宁列车离开了繁华的大城市,走向苏北农村。为了彻底改变苏北地区的贫困面貌,党中央和苏北区党委研究决定,开始导沂整沭工程,并实行以工代赈。这对于刚解放的新区来说,是件新事情。开始我们估计,可能有些人的思想难以打通,可是一旦将导沂整沭工程的重要意义,作了广泛深入的宣传,群众的劲头就起来了。他们纷纷表示,我们祖辈都受水灾之害,今天共产党为咱们老百姓谋利益,咱勒紧裤带、咬着牙也要干。


嶂山切岭是新沂河上最艰巨的工程,绝大部分是砂礓土。砂礓硬如钢,有的地方刨一下火星四射,只能留下一个白点,手臂都震得发麻。当时,又没有炸药,真是着急不得。只好蚂蚁啃骨头,一点点磨。


为了变水患为水利,以后又建起了嶂山闸,做到排控结合,还可以引水灌溉,为周围地区实行新的耕作制度,大面积改种水稻创造了条件。因此,它对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文提到的嶂山闸位于宿迁市宿豫区嶂山村,其上游为骆马湖,下接新沂河,是沂沭泗洪水经骆马湖南下入海的主要泄洪口门。嶂山闸于1959年10月开工建设,1961年4月竣工,并经历6次除险加固。


据宿迁市水利局工程师张维中回忆:“1959年9月初,骆马湖防汛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奉命参加兴建嶂山控制枢纽工程的施工。10月,嶂山闸开始兴建。”


1959年12月20日,首先挖起中间9号、10号两块闸底板地基,立即进场立模、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由于嶂山闸塘土质坚硬,砂礓多且大,开挖非常困难。为了提高土方工程施工效率,加快工程进度,在保证不破坏建筑物原地基的情况下,对上下游联接段土方,采取控制炸药数量(以确保安全)、用电雷引爆、促使硬土自然松动的爆破方法,部分解决了挖土难的问题。浇筑闸底板以后,强度达到要求时,即行浇筑闸墩。闸墩似芝麻开花节节升高,随之竖起满塘脚手排架。当闸墩浇到顶部时,由北向南铺设起400多米长的总跳,远远望去,煞似一条长龙。一走进施工现场,立即就会感到工程十分宏伟。


嶂山闸建设完成,确保了新沂河大堤的行洪安全,而且,随着沂、沭、泗流域上中游地区的不断治理,“东调南下”工程的逐步实施,嶂山闸对沂、沭、泗流域下游地区的防洪保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60年成立了嶂山闸管理单位,1983年嶂山闸实行了流域统一管理。


近年来,嶂山局不断加强水利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挖掘“嶂山切岭”“导沂整沭”等历史史迹;利用水利工程设施、水利风景区,向社会公众充分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利用新型传媒资源,营造爱水、护水、节水的社会氛围;做好水文化建设工作保障,丰富水文化内涵,增加水闸情润。


文章分类: 水文科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