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我与陈希祥的一面之缘

发表时间:2023-04-23 10:32来源:黄河水文网

前不久,有幸到洪德水文站采访,该站位于甘肃省环县洪德乡马莲滩村,绕村而过的马莲河里无力地流淌着浑浊的水,岸边一层白碱,寸草不生,距河十米开外的地方才开始渐渐有了草木,但也仅仅是刚刚盖住地皮而已,连绵的山上稀疏的小草无力地遮盖着仍处处裸露的荒山。

与我同行的蔺生睿老师说,因河水碱性太大,连牲口都不喝。当地吃水靠地窖储存雨水或到几十里外的县城拉水吃。30年前,他曾在这里工作,他说,这里的人憨厚朴实。看得出,他对水文站和周边的居民甚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虽然山不青水不秀,连饮水都十分困难,但照样人杰地灵,这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

蔺老师旧地重游,情绪激动,不停地给我介绍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奇闻轶事。

他认识这里一位叫陈希祥的农民朋友,当年曾互相探讨读书心得,调离洪德水文站后再无联系。

洪德站站长郭文升说,陈希祥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文化人,现在负责管理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是一位农民作家,出了几部书。

郭站长竟然也与陈希祥有交往,说着,他便与陈希祥取得了联系,我与这位农民作家就有了一面之缘。

有趣的是,在我们来水文站途中,正好路过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停车瞻仰,却大门紧闭,站在高出院子两米多的马路上,只能看到里面耸立的石碑和青瓷绿瓦的屋顶。大门堵得严严实实,连院子的概貌都看不到,情急之下,我把小相机从大门下面的缝隙递进去,盲拍了几张院子里的景色。

郭站长告诉我们,平时没人参观时,陈希祥就经营自己的农活。在郭站长联系下,返回的途中,我们见到了陈希祥。他在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纪念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蔺老师更是老友重逢,激动不已。

陈希祥中等身材,身穿白色长袖衬衫黑色长裤,脚登一双黑色旧的皮鞋,上面还沾着泥土,一串钥匙挂在腰间,十分朴素,黝黑的面庞上一双不大的眼睛透出真诚、自信而坚定的目光,浓密的头发夹杂着些许白发,梳成偏分,给人以认真严谨、沉稳踏实的印象。

干净的院落两边苍松含翠,柏树挺立,娇艳的玫瑰正开得浓郁。院子中间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如一支燃烧不熄的蜡烛,碑身正面镌刻着革命家肖劲光题写的“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政府旧址”。院坐东向西,院内南侧连接一小院,是旧址。院子正面是新建的展览馆,呈列着抗战时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在“中共陕甘宁省委 陕甘宁省政府”工作时期的文物和介绍资料。

他热情地带我们走进了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熟练地带好麦克,把扩音器别在腰间。也许是每天都要做多次讲解的缘故,他的嗓音有些沙哑,但普通话却很标准。他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了当年红军在环县一带领导人民干革命时的历史,以及对个别刊物改变这段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的严肃纠正。他的讲解通俗易懂,穿插着他对那段历史细致入微的考证和一些小故事。

参观结束,我们继续跟他拉家常,得知他于2002年开始担任这里的讲解员,并为建设这座遗址纪念馆解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使参观者听得明白,他下功夫学说普通话,改变了最初用环县方言讲解时参观者因方言限制而不甚了解的现象。

我还了解到,陈希祥除了这份所热爱的讲解员工作之外,劳作余暇,还不停地忙碌于诗歌、小说、散文、随笔、民间文学等的文艺创作之中。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就介绍环县的革命历史、名人伟绩、特色文化、民俗传说等的文献著作《异彩纷呈说环县》,完成了描写当地皮影艺人传奇人生的小说《影神》,耗时多年,数易其稿,均已出版发行。

陈希祥自幼喜爱文学,少时热爱读书练笔,高中毕业后一边在家务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曾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不同体裁的文章1000余篇,有许多作品获奖,参与环县多部史志性著作的编撰。现在是环县作家协会理事、甘肃省作协会员。

临别,陈希祥送我们两本有他亲笔签名的著作。他的力作立足于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把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挚爱融入文学,孜孜不倦地研究地方史和风土民情,使人们对环县以及环县的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为读者烹制了一道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