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梯田田田田田田……

发表时间:2023-03-28 10:23作者:邓俊来源:“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图片

紫鹊界梯田

修筑有度,灌溉有方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

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梯田的雏形

近些年来,我国梯田以

数量多、修筑历史悠久、景观壮丽

和文化内涵丰富,逐渐被世界所知

2014年,紫鹊界梯田被

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考察这一先民耕作智慧的杰作

可以说,独特的水利灌溉系统

是古梯田持续运行千余年最有力的支撑

图片

图片

紫鹊界梯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雪峰山脉奉家山系中部新化县境内,地处长江二级支流资水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643.3毫米,灌溉总面积6416公顷,共500余级,坡度在25度至40度之间,分布在海拔500米到1200米的山麓间。


宋代时,紫鹊界梯田已有相当规模,之后于明清时期达到全盛,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当地汉、苗、瑶、侗等民族的原住民共同创造。此处以稻作农业为主,具有自流灌溉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水土保持、人工湿地的效益。


紫鹊界梯田开垦的时代,正是古代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时期,梯田的修筑帮助解决了人口增长与粮食短缺的矛盾,开创了山区稻作农业的先例,是亚高山地区粮食生产与水土保持有机结合的典范。居住于紫鹊界的先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用传统的技术和材料,加以科学有效的规划,创造性地采用了多种技艺,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体上修建梯田,综合开发了此处的水土资源,筑成了拥有完善水源工程、供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的自流灌溉体系。这一工程体系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被有效运用,形成了生态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维持着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以及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

梯田劳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紫鹊界梯田规模巨大,地势险峻。放眼望去,阡陌纵横,线条流畅。由蓄水工程、灌排渠系统、控制设施组成的灌溉体系,利用天然的泉水补给,维持着这片土地的生机。


紫鹊界山地植被茂盛,山泉、山溪众多,常年不竭,溪流总长达170余公里,呈树枝状分布,故而水资源涵养条件极好。这里的成片梯田以引溪水灌溉为主,其中泉水直接灌溉只限边缘局部田块,溪流水位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更多的灌溉是将水源由小溪坝截流引水,经输水渠送到梯田区。梯田内部的灌溉则是串灌串排。为防止冲刷田埂造成崩塌,从高一级梯田流入低一级梯田时,用竹子通穿挑流,使水送到离田埂脚较远的位置,局部的台田用竹子作枧,如是,所有梯田均能自流灌溉。


山里的先民在这些山间溪流上修建的小型堰坝,通常高1米左右,长约2~3米,可以拦水、溢洪、排沙、引水,功能齐全。这些堰坝根据梯田供水需要建设在不同高程,据现状统计共有69座。进水口多在堰坝上游几米远处,方向与溪流走向呈60度以上夹角,保障了引水安全。坝顶高程低于引水渠面,暴雨时洪水可从坝顶溢流排泄。渠首段设有沉砂池和冲砂闸,一年或几年冲砂一次即可。这种小坝无需专人做日常管理维护,使用方便。层层的梯田同时也有蓄水的功能,田埂高度一般为0.2~0.3米,这样每亩梯田就可蓄水50~60立方米,全部梯田田块的蓄水能力就可达近1000万立方米,加上土壤涵养的丰富地下水量,保障了梯田作物充足的水资源。


图片
梯田,《钦定授时通考》插图,清乾隆七年(1742)武英殿刊本。

梯田里层层叠叠的狭长田块,也是临近田块间输水的主要通道,称作“借田输水”。在一些相对独立的田块区则需要修短渠,将水从塘坝或其他田块引来。由于灌溉单元都不大,输水渠道的长度、断面和流量都很小,当地管这些渠叫“沟圳”。水渠一般不穿田而过,而是沿着田块内侧或外侧,用矮埂将渠和田隔开。紫鹊界梯田里这类渠道总长有153.46公里,都是土渠,挖掘和维护管理都很方便,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工程量保障了每块梯田的用水。从高一级的梯田向低一级的梯田输水,或向孤立山头的台田输水时,还就地取材,用打通的竹筒输水,这种渡槽称作“枧”。通过这些设施,梯田实现了自流灌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紫鹊界梯田的春夏秋冬。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完善的排水系统是灌溉安全的重要保障。紫鹊界梯田的排水体系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山谷沟道,在相交输水渠和相邻梯田的合适位置开设排水口,即形成天人合一的排水体系。山间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条基本上垂直于等高线的天然排水沟,一般是山谷线,坡降特别大且依山势变化,沟底一般为基岩,抗冲刷力强;在局部土层较厚的地方,当地农民会放置一些薄石块护底,或筑砌一些片石护坡,防止过度冲刷。这些沟溪既是梯田的供水水源,又是排水干道,它们与沿等高线方向平行分布的输水渠和条带形田块一起,组成了紫鹊界梯田的水系网。


图片

紫鹊界梯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苗、瑶、汉三族聚居在紫鹊界,在悠长的农作历史中,紫鹊界梯田区灌溉形成了许多不成文的乡规民约,当地农民世世代代均自觉遵守。例如高水高灌、低水低灌,每条渠道所灌梯田的数量、位置都有规定等等。紫鹊界梯田灌溉区有时也缺水,但从来不曾发生水事纠纷。


紫鹊界的梯田至今仍在养育着十六个村,一万七千余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高山上的森林至今仍在供给人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69座堰坝和153.46公里水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紫鹊界水资源除灌溉稻田外,剩余水源汇集于山谷形成小溪,利用天然落差广泛用于水碾、水磨、饮用等生产生活设施,历史久远,卓有成效。


图片

紫鹊界的田园生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梯田耕种作为梯田区人口繁衍发展与生计的主要手段,是当地居民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生存、繁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最强劲的发展动力。此外,湘中地区是汉、苗、瑶、侗等多民族聚居区,紫鹊界梯田又是当地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通过对高山土地的开发,保障了文明的发展和民族的交融。因此,梯田是本地多民族文化发源、成长的沃土。


进入现代社会,紫鹊界梯田作为本地人世代所依赖的农田,除了为当地人提供最为重要的大米和鱼虾、蔬菜等食物来源外,其经济效益与一般稻田相比,还存在于其所蕴藏的旅游价值。随着紫鹊界梯田文化价值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图片

霞光万道耀梯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紫鹊界先民因地制宜,在气候较寒冷的高山保留森林,保障了水源和自然环境的总体平衡——在气候温和的半山区建村落,便于人居和生产;在气候较热的下半山垦殖梯田,修建了坡地配水系统。由于森林的水源涵养和梯田的泥沙阻拦及蓄水作用,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水土保持和地下水补给方面。在对河谷的洪峰调节、水质净化、小气候调节等方面,其强大的生态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中国西北地区的研究表明,水平梯田蓄水效益和保土效益平均高达86.7%和87.7%;中国台湾研究表明,梯田作为水田种类之一,可提供陆生和水生动植物的孕育环境,具有环境保育功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有利,同时,水田系统的水质净化功能使其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能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紫鹊界梯田游客会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也会对梯田的保护产生一些压力。梯田和村落间大大小小的饭店、宾馆和观景台等旅游设施在修建过程中可能带来局部地区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和景观破坏;本地人口和旅游人口的不断增加,梯田区资源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将不断增大,从而增大了保护难度;大量游客涌入所消耗的物质和能源,产生的废水与生活垃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图片

梯田生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梯田作为当地居民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离不开农民的耕作,需要保护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方式、生产技术和生态景观。这是一种动态保护,是让农民继续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从中受益,而且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有所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适度开展生态旅游、限制过度开发、实行生态补偿等措施发展当地经济;通过加强古梯田科学研究、完善监测系统,确定森林-村寨-梯田系统的合理结构和组成,加强古梯田恢复和配套建设。


古梯田的价值挖掘、动态保护、可持续利用涉及到生态、农业、水利、林业、民族、民俗、经济、管理、规划、旅游等多学科和部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梯田存续的主要依托是“以人为核心的活的生态系统”,是以本地居民在梯田上的耕作为前提的“活”的生态系统,要想长久维持耕作,维系梯田的生命力,就要维系耕作的民众,维系耕作的规则,维系耕作的机制,维系耕作的技术和耕作的自然环境等,特别是要不遗余力地在当地的民众中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强化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从而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


图片

云南元阳梯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广西龙脊梯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

浙江黄坦梯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More

图片


文章分类: 水文科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