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走近徐光启

发表时间:2023-01-09 15:38作者:吴德波来源:黄委

终于,我再一次来到了上海市徐家汇。不过这一次,不是为它举世闻名的繁华,而是为它因之而得名的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上海徐家汇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科学家。他少有大志,立志“治国治民,崇正辟邪,勿枉为人一世。”他

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即安葬于此,其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又地处肇嘉浜与法华泾两水会合处,故得名徐家汇。

在上海市的同行朋友王律峰的陪同下,我心怀尊崇,来到位于徐汇区南丹路的光启公园,拜谒徐光启的墓园。

进入园内,跨过石桥即可见一座花岗石牌坊,正中题刻“文武元勋”,两侧是“王佐儒宗”、“熙朝元辅”,柱子上刻有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道出了徐光启的历史评价。

经过二十多米长的墓道两侧依次肃立着石羊、石狗、石马和石翁仲,尽头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十字架,再后面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的“明徐光启墓”碑和呈笔架山形的墓冢。

墓园方圆十余亩,林木葱茏,幽篁苍翠。其中有处名为“徐利谈道”的雕像,生动地表现了徐光启和利玛窦两人翻译《几何原本》探讨的场面,仿佛把历史一下子拉回了四百多年前。

徐光启于公元1600年初次见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他们,从天文谈到地理,又谈到中国和西方的数学,相谈甚欢。但临别的时候,利玛窦对徐光启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请求未置可否,只是送给他两本宣传天主教的小册子,一本是《马可福音》,讲的是耶稣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实义》,是利玛窦用中文写的解释天主教义的书。这是暗示徐光启,要他先加入天主教,然后才肯教他西方的科学知识。经过三年的了解和思考,徐光启于1603年在南京接受洗礼,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1607年,徐光启并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翻译拉丁文写就的《几何原本》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开创性工作,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几何、点、线、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都是徐光启反复推敲确定的,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我们已难以想象。他还在其中添加了自己的心得,西方国家对其译本的称誉甚至远超欧几里德的原著,梁启超曾褒扬此书“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学问”。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徐光启没能再翻译《几何原本》的后九卷,这也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徐光启一生治学严谨,又以勤奋著称,在农业、水利、天文、军事、测量、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成就斐然,多有著作惠世,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

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对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尤为关注。徐光启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水利对于“以农立国”的国家是何等地重要,他把水利问题放在战略高度,视为治国安邦的重要一环。他在《农政全书》中写道:“水利者,农之本也”。43岁考中进士后,他就提议测量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水道;晚年编写《农政全书》,有9卷是专谈水利的,其中既有全国性的宏观水利计划、政策,也有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用水管理的方法、措施等。

为了“富国足民”,他突破教会纪律的阻碍,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出版了《泰西水法》六卷,向国人介绍先进的适用的西方水利技术。《泰西水法》包容了欧洲古典水利工程学的精粹,内容翔实,文图并茂,而且带来了水利的发展必然要依靠科学的发展这一思想,给我国的水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墓地西面是徐光启纪念馆——南春华堂。这是一座从别处整体迁移过来的明初宅第建筑,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十分精致典雅。

在纪念馆看完介绍徐光启生平的电视片,朋友和我讨论:“徐光启自幼读诗书,深受儒学熏陶,在当时那个儒学一统天下的年代,何以竟会入教?会不会只是为了向传教士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呢?”

在南春华堂院内,凝望着徐光启的半身雕像,面容清瘦,目光深沉,让我仿佛感受到了他那博大、开放,充满了智慧、悲悯的胸怀。

徐光启以天下为己任,一生致力于探求对国计民生有利的经世致用之学。在《几何原本》刊印后,他抚摸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病危之时,他仍在奋力写作历书,并嘱家人“速缮成《农书》进呈,以毕吾志”。他清廉自守,为官数十年,去世时身边仅有纹银不足十两。

徐光启有着精深的儒学造诣,在与传教士的交往中又对天主教有了相当的理解。在明末那个贪墨横行、朝野倾轧的年代,自赋要“在阴辉自媚,向日影逾明”的徐光启,在济天下和善其身的双重目标下,应当是感受到了儒学在某些方面的无奈,转而从科技和宗教中去获取物质和精神的支撑。可以说,是科技、宗教帮助成就了大儒徐光启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辉。

穿越四百年的历史,我仿佛读懂了先生真正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