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文化

延安之行随笔

发表时间:2018-12-04 10:11作者:周明来源:长江水文网

延安,一直是我心中向往的圣地。非常有幸,11月下旬至12月初,在长江委水文局纪检组组长罗禹权的带领下,我和内外业的33位同志,参加了水文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干部延安进修班。从踏上延安这片土地,到离开延安回汉,7天时间里,我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这里是延安,自己就在延安。随着培训学院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心底油然而生的那份崇敬之情、感恩之情愈加强烈,常常为听到、看到的革命事迹和旧址所感动而流泪,也为梁家河村的变化而高兴、被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历练故事所打动,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

第一堂课:对延安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26日,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全体学员在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听了第一堂课《辉煌十三年》。授课老师用大量图片和文字资料,生动讲解了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的辉煌历史、辉煌业绩和经验启示。十三年的辉煌业绩之一,就是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红色故事会:革命前辈的故事永难忘

在红色故事会课堂上,两位革命前辈的后代深情地讲述了他(她)们父辈所经历的真实故事,感人至深,令人难忘。

主人公之一(袁彬,1961年晋升少将):1937年,在过祁连雪山时,我父亲袁彬当时还穿着破破烂烂的单衣。冻的实在受不了,就找了一张吃剩的生羊皮,中间挖一个洞,套在身上,用麻绳腰上一系。草鞋跑烂了,找两块破布垫上干草把脚包上用绳子系上。脚上、手上、耳朵甚至大腿都冻裂了,往外渗着血水。这些西路军战士在一个多月里没吃一口粮食,没吃到一粒盐,仅靠少量的羊肉经过33天1000多里的艰难跋涉最后终于走出了祁连山。进山时有1400多人,走出祁连山还剩800多人,其余都牺牲了。(袁彬的儿子袁晓刚讲述)

生活清苦亲如一家,家务同干其乐融融,真实的地下工作者生活写照。(右三为吴德峰的夫人戚元德)

主人公之二(吴德峰,隐蔽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解放后首任武汉市市长):我父亲和母亲长期从事“情报保卫”、“机要交通”等隐蔽战线工作。我父亲吴德峰认为,做秘密工作必须对党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为了革命事业能够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生命。他及其领导的情报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的人。一次身边的一位同志问他,“我的职务是什么?”他答:“共产党员”。“那您呢?”那位同志又问道。他答:“负有一定责任的共产党员。”那位同志再问:“我们组织名称叫什么?”他一字一句回答:“共---产---党!”。(吴德峰、戚元德的女儿吴持生讲述)

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现场教学:向白求恩和张思德学习

1939年10月24日,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县孙家庄村外的小庙中给伤员做手术,距前线仅7里,距他逝世不足20天。

27日下午,在凤凰山革命旧址,全体学员聆听了一堂现场教学课《一位国际友人的初心与使命》。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医生。抗日战争时期,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高度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为人民服务讲话广场

28日上午,全体学员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广场前,上了一堂初心课堂:《回望初心 践行宗旨---张思德精神与〈为人民服务〉》。张思德是中央警卫团战士,1944年秋,为了保证中央机关的取暖,和战友们奉命进入安塞县石峡峪山中烧木炭。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创新改良生产技术,烧制了许多优质木炭。9月5日,因为炭窑坍塌,张思德同志不幸牺牲,时年29岁。

在现场教学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白求恩用生命践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能深切感受到张思德平凡中的伟大精神。重温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两篇文章,我们要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热爱本职工作,钻研技术,精通业务;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情景教学:难忘《延安保育院》那感人的一幕幕

演出现场

在28日的情景教学中,全体学员观看了大型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观看过程中,现场观众数次鼓掌致敬。

保育院院长的丈夫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垂危中想听听从未谋面女儿的声音,电话接通了,但还未来得及听到女儿喊出的一声“爸爸”,就牺牲了......

因为敌人的进攻,保育院必须要转移。保育院院长为了带走烈士的孩子,忍痛留下自己的亲生女儿......

行军途中,保育院保育员为救孩子而身受重伤牺牲;为救保育院院长的女儿,放羊老人牺牲了;过黄河时,为保护烈士孩子, 保育院院长被洪水冲走......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将大家带回70多年前的延安革命时期。发生在延安保育院的感人故事,令学员数次流泪。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是我们的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仅要牢记那段历史,还要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工作、生活,天天向上,努力奋斗。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了解延安时期新闻工作

11月26日到宝塔山时,路过延安新闻纪念馆。由于时间等原因,这次学习没有安排到延安新闻纪念馆参观学习。11月29日,全体学员来到延安革命纪念馆。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闻出版”展区,有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编辑部在延安清凉山上的旧址、新华社编辑人员在窑洞内工作的场景、新华广播电台王皮湾播音室旧址、新华广播电台王皮湾机房和动力间旧址等多张珍贵图片;还有以表格形式梳理出的延安时期出版的《红色中华》《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13种主要报纸和《解放》《共产党人》《团结》等13种主要杂志,表格中详细列出了这些报刊的创办年月、刊期和主办机关等信息,以及部分报纸刊物实物。

在“外国记者在延安”展区,有埃德加·斯诺、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詹姆斯·贝特兰等外国记者在延安采访的多张珍贵老照片。斯诺是第一个到陕北苏区采访的西方记者,他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出版。1938年2月,上海出版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是第一次向全世界实事求是地报道了“红色中国”的真相,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如同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

参观学习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从事新闻事业的革命先辈当时所处工作环境的艰苦卓绝,也从心底里感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埃德加·斯诺为代表的数十位外国记者对中国革命的传播。联系到本职工作,要结合实际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48字工作方针,讲好长江水文故事,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有新作为,不断做出新贡献。

走进梁家河村

11月30日,全体学员来到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

在村委会,大家走进梁家河村史馆。

在梁家河村史馆展览的开头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3日在梁家河村发表的深情感言:1969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顺着“走进梁家河、红色印记、党组织建设、知青下乡、落户梁家河”等展区参观学习,大量珍贵图片和实物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在梁家河插队时走过的激情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史实。

在“落户梁家河”展区,列出了下乡插队到梁家河的15名北京知青名单。从1969年1月起,习近平等15名北京知青和乡亲们一起耕田种地,一起拦河大坝,一起吃“团子”(玉米面窝头),梁家河的山山洼洼留下了他们劳动的身影和辛勤的汗水。

1969年-1971年,习近平等六人曾居住过的窑洞

走出村委会,大家来到当年村民张清源家的一孔窑洞。1969年1月-1971年4月,习近平、戴明、佟达宁、雷平生、王燕生、杨京生六人曾居住于此。在窑洞里的“知青旧居”简介上写道:习近平同志待人非常有礼貌,也很随和,晚上常有三五成群的村民来串门,请他讲北京的见闻和古今中外的故事。他广闻博识,待人真诚,群众遇上什么不懂的事都来向他请教,很快成为大家尊敬和信赖的人。

“这是2015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来时与我们的合影,”在知青旧居旁的一户乡亲家里,我们见到了主人家---一位大娘,她用手指着墙上的一张放大的图片动情地说。图中,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彭丽媛微笑着与乡亲们合影留念,紧挨着旁边站的,就是这位大娘,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大娘交流中,她的那份自豪和幸福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心里感觉很温暖。看到大娘硬朗的身子骨,从心底里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也祝梁家河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坚持学以致用,推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02年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说,我的成长进步始于陕北,最大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这次延安之行是短暂的,但收获是满满的,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延安精神,也使我们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习期间和进修班结束后,许多参加学习的学员在班级微信群里谈感想道体会,大家衷心感谢水文局党组提供的这次学习机会,纷纷表示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扬革命传统和长江水文优良传统,把这次延安之行的收获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和措施,立足岗位,接续奋斗,学习、学习、在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为持续推动长江水文“四个水文”新发展添砖加瓦,为更好服务“四个长江”建设贡献力量!